王仁平名中医工作室

何美娟-医案分享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胸痹-心血瘀阻证

郭彦红,女,72岁。2024年3月28日初诊。主诉:胸闷心痛2余月。患者患有冠心病10多年。2月前开始胸闷,心痛,每日皆发,每次发作持续约40分钟。纳差,食后胃胀、隔气。舌紫暗,苔黄腻,脉细弱,有歇止。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胸痹心痛。患者患冠心病10余年,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滞,心阳被遏,则胸闷不舒;气郁日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故可见心痛。证型:气滞血瘀痰阻。

治则:行气活血,宽胸祛痰。方用丹参饮合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减。处方:丹参10g,檀香5g,砂仁10g,延胡10g,法夏10g,瓜萎皮10g,薤白10g,西洋参5g,苏木5g。水煎服,共7剂。

二诊(04月04日):诉服上药后胸闷减轻,服药期间心痛只发作1次,持续约1小时,可忍受。舌下有瘀斑,舌紫暗,苔黄腻,脉弦细数。舌脉表示仍有气滞血瘀,苔黄腻表明仍有痰热。守原法治疗,方用丹参饮合温胆汤加减。

处方:丹参10g,檀香5g,砂仁10g,元胡15g,陈皮10g,茯神15g,竹茹10g,僵蚕10g,蝉蜕3g,珍珠母10g,田三七5g。水煎服,共7剂。

感悟:丹参活血化瘀,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温中理气,兼治心腹诸痛,砂仁温胃畅中,能疏散胸中郁闷;气郁日久,胸阳不振,阳不化阴,津液不得输布,凝聚为痰,血瘀痰阻则胸中痛,故初诊以丹参饮合瓜萎薤白半夏汤为主,行气活血,宽胸祛痰,并加入元胡、西洋参、苏木以行气化瘀止痛,一诊即效。二诊以丹参饮为主方,加入僵蚕并田三七助丹参活血化瘀,因患者舌苔仍黄腻,痰热未除,《古今名医方论·卷二》谓:“(竹茹)其甘寒而恰入胆胃经,既可清胆热,又可化痰热,一药而照顾全面”,故二诊加入竹茹清热化痰,并加入茯神、陈皮健脾渗湿、行气化痰,以助竹茹清化热痰之功,稍用鲜蜕以清肝热,茯神并珍珠母可收镇静安神之功,全方共收行气活血,清热祛痰之功。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眩晕

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常见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实乃为足三阴肝脾肾综合杂病,以肝为主。因肝属木,风性主动,不病则已,病则多风,无论外风内风均可与肝相应引起眩晕;脾属土,病则多湿;肾属水,病则多寒;唯独肝属木,性质不定,可虚可实,可寒可热,既可单独为患,又可夹杂寒热湿燥。虽病机复杂,但应当概念清楚,只要紧紧把握肝脾肾三个脏腑进行辨证治疗,临床多获佳效。

冯某,女,45岁。2024年4月20日初诊。

主诉:眩晕头痛1年。

初诊:眩晕、头痛1年,发病前因洗头受风寒而致头痛,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但始终不愈。近两日因情志不舒致头痛,头晕,睡眠欠佳,心慌,口苦。

现症:眩晕、头痛,睡眠欠佳,心慌,口苦,心烦,表情痛苦。舌淡苔薄黄,脉缓。血压正常。

中医辨证:眩晕(水寒土湿,木郁风动)

治法: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处方:真武汤合小柴胡汤。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6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枳壳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益母草30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珍珠母30g,怀牛膝20g,川芎30g,龟板1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5g,细辛3g,生姜30g。6剂,水煎服。

二诊:4月27日。服上方,头晕头痛诸症减轻,睡眠正常。停药1个月,现头晕微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缓。药已中病,效不更方,加入祛风止痛之品。处方: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6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枳壳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益母草30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珍珠母30g,怀牛膝20g,川芎30g,龟板1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5g,细辛5g,白芷6g,生姜30g。6剂,水煎服。电话随访头晕头痛愈。

感悟:眩晕一证,多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多种因素,使肝风内动,脑失所养所致。本案的特点有二:一是患者因情志不舒,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气血瘀滞,则头痛,口苦,睡眠欠佳,心慌。二是木郁克土,土不制水,肾水虚寒,水不生木,木郁风动,则眩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治宜温阳利水,清疏肝木。方选真武汤温阳行水,健脾补肝。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清心除烦。因肾脾寒湿,致水不生木,土不培木,则木郁风动,伍三草益母汤(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疏肝清风。方中重用怀牛膝,归肝肾经,引血导热下行,折其上亢之火。龙骨、牡蛎、龟板、白芍均取其生用,意在清热潜阳,凉肝息风。细辛、白芷、川芎疏风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水暖、土和、木达、风静而眩晕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