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平名中医工作室

何美娟-验案分享

中医师承验案分享:咳嗽-痰热郁肺证

吕佳伟,男,30岁。

初诊:2024年5月8日因“反复咳嗽、咯痰5个月余”就诊。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结核菌素(-),抗酸染色(-),痰结核抗体(-),痰培养未见致病菌。血常规、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经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故求治于戴永生。症见咳嗽,咯黄脓痰,量多易咯,咽痒即咳,口干,嗳气,饮食一般,眠差,入睡难,小便正常,大便时干时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患者平素饮食偏嗜辛辣肥甘。

诊断:咳嗽。

辩证:痰热郁肺证

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处方:桑白皮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片6g,胆南星、法半夏、陈皮、茯苓、黄芩片、桑白皮、苦杏仁、浙贝母各12g,栀子10g,枳实、淡竹叶、桔梗各9g,甘草片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5月15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咳嗽、咯痰减轻,痰量减少,咽痒减轻,时感口干,时嗳气,大便不成形,余症同前。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滑。在一诊方基础上加远志、酸枣仁各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5月22日三诊:服二诊方后,患者咳嗽、咯痰症状持续改善,痰量减少,无咽痒,无口干,时嗳气,饮食一般,入睡困难较前改善,大便成形,舌质稍红,苔黄,脉弦滑。二诊方去胆南星、栀子,加白术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5月29日四诊:服三诊方后,患者偶咳嗽,咯少量白痰,余症皆无。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服用三诊方5剂,水煎服,每日1剂,以巩固疗效。随诊半年,未再复发。

分析:患者平素饮食偏嗜辛辣肥甘,湿热内生,湿热流于上可变生痰热,影响肺气宣发肃降,津液输布失常,故见咳嗽、咯黄脓痰、量多易咯。“咽喉为肺之门户”,为痰热所扰则咽痒即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五经并行。”肺失宣降,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见嗳气、纳差;入睡困难为痰热扰神之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影响大肠传导功能,见大便时干时稀。结合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辨为痰热郁肺证咳嗽,治以清热化痰、肃肺止咳为法,方用桑白皮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该病乃湿热变生痰热所致,须苦、辛、寒解之。黄连温胆汤苦降辛通,具有疏理气机、通利三焦、清热化湿、调和脾胃、化痰清火的功效。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陈皮与枳实相合,共奏化痰、顺气、和胃之功;茯苓甘淡健脾。桑白皮汤功善清肺泻火,化痰止咳。方中桑白皮、黄芩、栀子清肺泻火,苦杏仁降气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痰。另加胆南星清热化痰,淡竹叶清热泻火,桔梗宣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方药对证,加之青年脏腑功能强健、正气未虚,痰热祛则肺之宣降恢复,故二诊时症状缓解大半。但仍感入睡困难,为痰热阻滞清窍所致,故二诊方加远志、酸枣仁祛痰、敛肝、安神。《保命集·咳嗽论》曰:“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故三诊加枳术丸健脾以断痰源。四诊时患者病情基本痊愈,故守三诊方治疗以巩固疗效。四诊寥寥止咳之药,达止咳之功,乃青年人脏腑功能强健,正气未虚,邪祛则病愈。

中医师承验案分享:肺胀-心肾阳虚

高花,女,78岁,2024年4月9日初诊。

主诉:反复气喘、双下肢浮肿1年,加剧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喘,在登楼等稍重于平常活动下发作,双下肢凹陷性浮肿,伴有头昏头痛,胸闷,心悸;半个月前,患者全身浮肿,双下肢水肿加重,气喘加剧,低于平时活动状态下即可出现气喘,伴见心悸、胸闷、头昏、头重等,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测血压为120/80mmHg,考虑为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查心脏彩超:左、右心房扩大,双侧房室瓣轻、中度反流;左室壁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充盈压增高,LVEF值正常范围,右室增大,轻度肺动脉高压,下腔静脉增宽。予银杏达莫改善脑循环,地高辛强心,布美他尼、安体舒通利尿后水肿未退,求诊我科门诊。刻下:气喘,动则尤甚,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伴见心悸、胸闷、头昏、头重,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纳差,夜寐不安,舌暗淡,苔厚腻,脉沉细。

既往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10 余年。

西医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

中医诊断:肺胀。心肾阳虚,寒水泛滥,上凌心肺夹有瘀血证。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佐以活血。

处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熟附片10g (先煎),桂枝8g,白术10g,赤芍12g,猪苓10g,茯苓15g,车前子30g(布包),泽泻10g,葶苈子30g,炙甘草5g,丹参15g,红花6g,当归12g,桃仁10g。7剂,日1剂,水煎煮,早晚饭后1小时服用。

2024年4月16日二诊:双下肢水肿明显消退,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也减轻,但仍气喘,动则尤甚,心悸明显,乏力,伴见胸闷、头昏、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纳差,夜寐不安,舌暗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原方去猪苓、车前子,加黄芪15g,山茱萸15g 。7剂。

2024年4月23日三诊:双下肢轻度水肿,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明显减轻,气喘改善,仍心悸,伴见胸闷、头昏、口唇青紫,肢冷,纳差,夜寐不安,舌暗淡红,苔白,脉沉细。在原方基础上,加山茱萸至30g,加酸枣仁15g,柏子仁12g。7剂。

2024年4月30日四诊:双下肢水肿消退,轻咳,偶气喘,动则稍甚,伴见胸闷、口唇青紫,纳增,夜寐转安,舌淡红,苔白,脉细。原方去葶苈子,继服7剂,并加服金匮肾气丸以固其本。

分析: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素问·逆调论》“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据中医“心主血脉”“诸气皆属于肺”“脾主运化”“肾者水脏,主津液”等理论,心衰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的虚损,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肾的功能紊乱有关,与气、血、水关系密切,应归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等范畴,为本虚标实,心阳(气)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本病例由于久咳、久喘,导致肺朝百脉功能下降,肺病及心,心阳式微,不能藏归温养于肾,致肾阳不足,主水无权,寒水泛滥,外溢肌肤,上凌心肺,肿、喘、悸三症并见,心阳(气) 不足,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瘀血内生,心脉瘀阻,虚实并重,病情复杂。治疗应“权衡虚实,酌情攻补”,予温阳利水、泻肺平喘,佐以活血。方中熟附片、桂枝温通心肾,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健脾利水,重用葶苈子泻肺逐水,丹参、红花、当归、桃仁、赤芍活血利水。二诊、三诊,水肿减退,阳气虚弱渐显,心悸明显,正如《伤寒明理论·悸》篇所说:“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动而悸也。”故加黄芪、山茱萸以加强益气补肾。黄芪补脾气,益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山茱萸味酸性温,能收敛元气,振奋精神,又能通利九窍,流通血脉。二药合用升提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加用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四诊时,病情稳定,水饮已退,加服金匮肾气丸以固其本,但活血化瘀始终贯穿其中。本病例重用附子、山茱萸,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更全面,更有效,更能顾及整体,纠正全身衰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