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平名中医工作室

刘欣-医案1

张X,男,60岁。

患者因间断心悸、气短10余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周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80/100mmhg。

10余年前患者活动后出现心悸、胸闷,气短,曾在外院诊断为:1、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Ⅳ级2、高血压病3级 很高危 3、高血压性心脏病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平素仍间断胸闷气短;1周前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现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喘咳,动则尤甚,但坐不得卧,浮肿尿少,唇甲青紫,胁下肿块,眩晕,纳差,舌质淡紫,苔白滑,脉细数。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心悸。

西医诊断:1、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Ⅳ级;2、高血压病3级 很高危;3、高血压性心脏病;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辨证:阳气虚衰、水饮凌心兼有血瘀。

治则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处方:红参20g、熟附子10g(先煎)、黄芪40g、桂枝10g、益母草20g、泽泻15g、炒白术20g、丹参20g、猪苓40g、茯苓15g、葶苈子15g,

10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病情好转,心悸气喘减轻,尿量增加,水肿渐消,右上腹肿块缩小,舌质淡紫,苔白,脉细。效不更方,守上方再进10剂。

三诊:无心悸胸闷,喘咳减轻,能平卧,尿量正常,水肿消退,右上腹无触及肿块,心衰基本纠正出院。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语:

心衰的主症是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或喘咳难卧,稍劳即发,动则加剧。心气虚弱是心衰最基本的病机。心衰日久,气损及阳,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水液不化,泛溢肌肤为水肿。水气上凌心肺则心悸怔忡、喘咳甚则不能平卧。心主血脉,心气虚则血液推动无力而致血脉瘀阻,其证候特点是胁下触及肿块,固定不移,筋部青筋暴露,唇甲及舌质紫暗。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气不足,心阳虚衰为本,水阻血瘀为标。就临床所见,难治性心衰实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以标本兼顾,标本同治为治则,以益气温阳,化瘀行水为法进行治疗,故宗参附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合方化裁,方中以参芪桂附益气温阳;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利水,葶苈子强心平喘,全方配伍体现出标本同治。益母草既活血又利尿,为治疗心衰必用之药,葶苈子能下气行水而平喘逆,对心衰水气凌心射肺之咳喘逆者尤宜。本病例数脉并非阳热,乃心阳虚衰,心阳浮越而致心动过速、气动脉应之表现,其特点是数而无力,正如张景岳所说:“数脉之病,惟损最多,越虚则越数,越数则越危。”这正是应用上方取效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