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70岁
初诊:1985年4月16日
主诉及病史:心悸,气短,胸闷,口干不欲饮,纳呆嘈杂,耳鸣乏力。
诊查:舌淡苔腻略黄,脉滑数且三五不匀。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性传导。
辨证:湿热内蕴,内合于心。
治则:以疏理为治。
处方:紫丹参15g 广郁金10 g 制香附10 g 香佩兰10 g 川厚朴10 g 夏枯草10 g 苍白术各10 g 藿香梗10 g 薏苡仁15 g 焦六曲12 g 7剂
二诊:药后诸症见瘥,唯觉寐欠安,时有烦热,舌苔黄腻已减,脉滑略数,仍宜疏渗清解。原方加枯黄芩10 g,焦枣仁15 g,辰砂1.5 g(冲)。7剂
三诊:诸症瘥解。舌淡苔白,脉略滑数,原方加怀山药30 g,再进7剂,查心电图已复正常。
【按语】心悸一证,多由心气、心血、心阳、心阴之不足而引起,属虚证者为多。
此例察其脉症,系由湿热内蕴、内合于心而致心悸,临床颇为少见,况高年心悸胸闷,且兼有口苦耳鸣之症,一般易从肾阴不足、肝阳上扰辨证。
然本案着眼于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则辨证其病机属湿热内蕴,虽在高龄,当作实治,不作虚论;尤值夏末秋初湿热郁蒸之际,疏理之法,切中病机,初诊方以清少阳、疏气郁、化湿滞立法,药进7剂,病情即得控制。
复诊仍续疏理,加黄芩旨在清热,枣仁、辰砂意在安神定志。三诊虽诸症已除,仍原方加山药以收健脾气、化余湿之功。
此案治法,不囿于古稀年高,细察舌脉而定诊,不误作肾虚肝旺而以虚论治,可见深明辨证之一斑。
中医治病之法,都需准确辩证,同一症状,其人体质与病机不同,则治法亦不同。这便是“同病异治”的原理所在。
2023-5
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