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平名中医工作室

戎娜-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王老师名医对经典非常熟悉,在临床中运用的很好。传承者不仅要自学或钻研四经,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读,学习得更深入。

坚持跟着老师学,总结规律。中医老师学习期间 ,坚持临床,边体验边学,在临床中学习、体验、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跟着老师不仅仅是单纯的去诊所抄处方,还要在思维上跟上老师,随时思考老师和自己思维方式的区别,随时思考问题,随时记录,然后继续思考,在思考不合理的时候向老师请教。有了老师的指导,中医之路会更轻松,更有收获。言传身教学医。在中医老师的学习中,不仅要学习中医的执业技能,还要学习老师在执业过程中的 点点滴滴,学习中医博大精深的知识,学习大医生真诚的医德,这些都是中医执业过程中非常必要的。仁、仁、仁,也是中医的核心精神。中医是一种文化,需要领悟,需要思考,需要实践。总结经验和临床实践,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和记录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不断努力改进,与老 师交流经验。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知道所学知识是否完整清晰,所学知识是否正确。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不断的学习,你要真正的去行医,在临床实践中 去实践,这样你才能从积累的学习经验中知道你是否转化了中医执业的关键,也就是你能。具体分析患者的不同情况 ,对症下药。

中医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法律实践的机会,更是一个提高中医实践技能,学习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抓住中医老师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王仁平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王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王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从王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王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王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王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王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王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

正是由于王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王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王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自踏入中医之门,我深感其博大精深。跟随师父学习,我逐渐领悟到中医的精髓在于“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师父的医术高超,对待患者总是耐心细致,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我。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也学会了如何运用中药进行治疗。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我时常跟随师父出诊,观察他的诊断过程,学习他的治疗经验。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生活方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

跟随师父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师父常常告诉我,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观察,要用心去感受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医术,更学到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理解患者的需求。师父总是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他们最贴心的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运用中药进行治疗。中药的配伍和用法都有一定的规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我相信,在师父的指导下,我会不断进步,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

中医之路漫漫,跟师前行是我不断进步的动力。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领悟到了中医的精髓和奥秘。

师父总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还积极参与临床实践。通过亲身参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我逐渐掌握了中医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同时,师父也注重培养我的独立思考能力。他鼓励我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种培养方式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师承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智慧和魅力。在师父的引领下,我逐渐走进了中医的殿堂。

师父总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中医的精神。他对待患者总是充满爱心和耐心,用自己的医术为他们解除病痛。这种医者仁心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中医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的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

当我第一次走进师傅的诊室,那种浓厚的中药味和师傅专注的神态,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师傅对每一位患者都耐心细致,望闻问切,每一步都不马虎。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和责任。跟师学习,不仅是学习技术,更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每一位患者。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中医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师傅经常教导我,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每次面对患者,师傅都会详细地解释病因、病理,并告诉我应该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收获颇丰。跟师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师傅不仅医术高超,更重要的是他对待患者的态度和那份责任心。他常说,医者仁心,我们要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这种医德医风的培养,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医的信念。通过这段时间的跟师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中医的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对待患者、如何承担责任。师傅的言传身教,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师。

跟师学习,师傅常说:“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体。”这种对中医的敬自从踏入中医之门,我便深知这是一条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道路。中医的博大精深,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古老的典籍和深奥的理论中,更在于一代代中医前辈们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传承。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我参加了中医师承计划,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傅学习。

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师傅的诊所位于市中心,每天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从最初的望闻问切,到后来的处方施治,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学习过程中,我最为触动的是师傅对每一位患者的认真态度。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病情轻重,师傅总是耐心地询问、仔细地检查。畏和对患者的负责,让我深受启发。

在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有一次,一位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师傅在处方时用了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药材。我好奇地问师傅为什么要这么用,师傅耐心地给我讲解了这些药材的功效和用法,并告诉我中医的处方讲究的是辩证施治,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医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也让我更加敬佩师傅的医术。

除了学习具体的医术,我还从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医文化的精髓。师傅常说:“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在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

经过这段的跟师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和力量。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教导我们要关注身心健康、调和阴阳、平衡五行。这些理念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更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引。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跟随师傅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中医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医,受益于中医。我相信,在师傅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为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时光的长河中,中医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而神秘的光芒。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理论,以及神奇的疗效,都让我对这门古老的学问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和敬畏。怀着这份炽热的情感,我踏上了中医师承学习的道路,渴望在这片充满智慧的领域里探寻真理,汲取知识的养分。

在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学习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魅力与奥秘。中医的理论体系犹如一座宏伟的大厦,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石,以经络气血作为脉络,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精妙的生命认知体系。每一次对经典医籍的研读,都像是与古代先贤的一场对话,让我在他们的智慧中领悟中医的精髓。

跟随师父临证实践的过程,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师父那敏锐的观察力、精准的判断力以及娴熟的治疗手法,都让我为之折服。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位患有顽固头痛的患者,经过师父仔细的问诊和切脉,判断出是由于肝郁气滞、气血不畅所致。师父开出了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方剂,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改善。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神奇之处。

在中药的运用方面,我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中药不仅仅是简单的草木金石,它们在方剂中的巧妙组合,蕴含着深刻的医理和哲理。就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味药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共同奏响治愈疾病的乐章。

在参与中医师承学习的这段时光里,我仿佛走进了一座充满智慧与奥秘的殿堂。

中医,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让我深刻领略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从经典的中医典籍到临床实践中的望闻问切,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经验。

跟随师父学习,我见证了中医在治疗各种疾病时的独特魅力。师父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中医不仅仅是开药治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在面对患者时,师父总是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细致入微地观察病情,然后精准地开出药方。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让我惊叹不已。同样的病症,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能需要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情志、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比如,对于感冒这个常见病症,有的患者是因为外感风寒,有的则是因为体内有热,外受风寒,治疗方案也因此有所不同。

在中药的运用方面,我也有了新的认识。每一味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而如何巧妙地搭配组合,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需要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就像一个精妙的配方,只有各味药材相互协同,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我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王仁平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历,感触颇深。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督导师承工作,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机制。在入师之前,一直跟王仁平教授学习,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

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历 跟师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学习 总结提高 独立临床实践 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历的基础上 择一点而精 的升华。学习重在全而博 ,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

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 仁心、仁德、仁术 ,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

老师经常告诫: 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

按老师的要求,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

在学习中,我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 ,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我们都应该吸收,但吸收绝不等于全盘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该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新手段。

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现经典和临床 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准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

跟师期间,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周跟师临床学习和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

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须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

我作为省名中医药专家继承人,跟随王仁平教授学习了数年;其中体会感想颇多,继承者要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就要不打无准备之仗 ,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预先做好相应准备很重要。临床实践的具体安排、学术专题讲座的具体内容、阅读学习经典医籍与学术著作的范围、科研工作的开展等方面,都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对于继承者更要在跟师前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一是在思想上必须做好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因随师诊疗每半天时间病人多达30~50人次,从望、闻、问、切四诊诸项检查的实施,到病例书写记录及诊疗各项措施的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全心投入,若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学习是难以坚持下来的。二是要全面熟悉阅读导师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与临床经验集、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从中领会导师的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临床研究主攻方向及擅长诊治的病种。三是做好预习,依照老师的要求要精读经典著作、熟背常用方剂和中药,每次随诊前要温故而知新,应诊时跟上老师的诊疗思维和看病的节奏,力求和老师达到 心有灵犀 的境界,如此师承学习既减少障碍,又提高学习兴趣,成效也好。

结合自己跟师学习的历程,深深体会到要有毅力,还要勤奋,勤而得法,勤中有巧,勤字当头;在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

多阅读,就是反复阅读,把书读熟。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古医籍和近现代中医著作堪称卷帙浩瀚,汗牛充栋。继承人要依据从事的学科,按照老师的要求,精选精读各类书籍,在系统学习中医教科书的基础上,务必熟读古今重要的中医典籍;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还要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了解医学源流与诊疗新进展;更要对老师发表的论文、著述以及其临证诊病的主治大法方药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总之,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阅读,逐步积累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达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多聆听,即注重老师的讲解。在随师诊疗工作中时刻聆听老师对疾病的讲述分析,此外也要多听所开展学术专题活动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诊疗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学术渊源,辨证纲要,遣方用药规律,适宜技术技巧等,这也是师承学习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发问,即勤学好问,交流沟通。学问者,学必问也,学而不问不称其为学问;在诊疗业务上尚处于成长阶段,对常碰到难点需解决;经过老师指点和点拨,才能少走弯路,才能长知识、增才干。如开一张处方,要问一下这是什么方剂的加减,配伍特点是什么,遵循什么法则立方,如何病症结合加减化裁,用量用法有何要求,有何禁忌,切忌想当然或懵愣不解。学习者要常提出疑问,向老师请教,向自己发问,把问题尽量搞清楚。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是否会用;更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诊疗经验的精妙之处。总之,

多问的过程也是沟通交流、分享知识的过程,这对增进师生关系、优化医患关系、促进同事关系是有益的补充,是值得提倡的优良学风。

多记录,也就是做好笔记,留存资料。跟师诊疗活动要将听到、看到、感悟到的内容,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记录的方式有即时记录与回忆记录两种,记忆的原则是能详则详,该略则略。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慢性病、罕见病、疑难病则要详细记录;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的最好途径,也利于从盘根错节的证情中探寻疾病的本质,确立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诊疗方案。良好的记录,不仅留存了跟师学习的资料,也利于撰写跟师心得体会,利于总结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利于科研课题的选定与申报。

多使用,即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临证经验积累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不断的提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学与用的结合。跟师期间,每位跟师者均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在独立诊疗时可将随师学习的诊疗经验、理法方药加以使用,在临床实践中领悟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在解决临床难题中锤炼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在疗效判定上检验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师承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临床,其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践,将教学寓于临床实践中;学习的成效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检验,是否得到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多思考,就是勤于思考,升华提高。思考是治学的重要方法,发挥独立思考的过程,即是消化吸收、自省感悟、总结提高的过程。师承学习,必须在 学 和 思 上下工夫,若将上述读、听、问、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则可领悟出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而充分继承加以发扬光大。

我有幸拜省名中医王仁平教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不惑之年更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名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王老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 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

我在拜师后一直在内科病房工作,白天应诊,其他时间反复研读四大经典及《脾胃论》等历代医著,遇到疑难病例经常电话请示王老师会诊。王仁平教授认为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应以“益气活血,解毒宁心”为根本大法。益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血消除,脏腑功能得以恢复。益气与化瘀结合,有化瘀不伤正之妙,但要时时兼顾祛除瘀毒。何时以益气活血为主,兼以解毒,何时以解毒为主兼以益气,无不要兼顾矛盾的两个方面。

省名中医王仁平主任医师创新性地提出了“正气免疫学说”、从“毒”论治的治则,采用“益气活血、解毒宁心”治法,在此理论指导下研制出“心肌活力饮(颗粒)”等系列方药治疗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大心脏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提高。